在上一個星期,環球股市都出現驚心動魄的一幕,美股自高位29000水平,在短短一星期90度急挫至24000水平、其他各地股市每日以3-4%下跌、而內地及香港則較冷靜,下跌2-3%不等。在新型肺炎在全球蔓延下,各地股市作出了猛烈反應。持貨重而心理壓力重者,最好減持至可接受水平,不知這種恐慌要維持多久。投資者最好作長期抗戰的打算,檢討一下持股思路,哪些真是相信其前景,符不符合你持股目的,大跌市下也是整頓組合及倉位的好機會。
最近留意到一些「散戶愛股」被熱烈討論,如匯豐、煤氣、中電等,三隻股票都下跌了。特別是匯豐,跌至52週低。即時見很多人在討論其投資價值。支持者言及目前息率7里多實屬吸引,而且一萬多億港元市值實屬穩陣大隻,股價亦算很低殘了,買入值搏率高,可坐著收7里息,即使股價下跌,空間也不太多,股價總會有機會上升的。反對者認為銀行業乃百業之母,環球經濟衰退勢必衝擊匯豐的盈利能力。而且,環球放水低息對主以息差收入的銀行更是結構上的不利,有沒有新型肺炎,銀行業難做是鐵一股的事實。而且匯豐有一半盈利在香港,經歷往年社會事件後,盈利大受打擊,在剛剛宣佈的全年業績已見第四季不但倒退,更要由賺轉蝕(有商譽減值因素),這還未反映新型肺炎的影響,盈利前景難見得好。對散戶而言,匯豐兩年將不回購,但保持派息,但息會從股價扣除,結果是「賺息蝕價」云云。兩方就匯豐是否值得投資作討論。
當然兩方所講是事實,但亦不代表「事實」永遠不變,投資會因環境轉變而動態運作,我們的投資理念也要動態,不能總是認死理不變,要因時制宜。同時亦要清楚持股的定位,要增長或是收息?每位投資者買入股票必定有其理念,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個人認為簡單一點,只要你買入該股票所信奉的理念或道理沒有崩潰,就繼續你的決定。例如買入匯豐已知在股價上無甚表現,只是貪收高息,若未有跡象顯示會大減派息,你就拿著,不要受到股價升跌影響。老實說你只管收息,股價升至100元也未必放,又何必傭人自擾留意股價?事實上很多股民不太懂看業績。可是,你要為你的決定負責,股價跌跌不休時就不要說東道西了。另一方面,圖增長就不要買匯豐,買騰訊、阿里、美團這些才對,但同時你又承受增長減慢估值下調的風險,當然股息也是沒有的。
同樣,香港公用股一向以來是穩陣之選,對這些公用股「穩陣」的期望一向很高。如中電、煤氣、港鐵,收息一族最愛,認為是硬性需求,無論經濟幾差都要用電用煤氣、搭鐵。於是他們一向都是資金避難所,立於不敗之地。可是,事實真是這樣嗎?
香港公用股普遍估值不低,大約15-27市盈率,如煤氣最高時有30多倍,意味其年增長也要有約30%。可是,投資者都知道他們增長不高,高期望、高估值便來自於「穩定地賺取穩定利潤」這方面。過往香港常被稱為「福地」,經濟上,背靠中國這個龐大而與國際未太接軌經濟腹地,使香港成為中國的經濟窗口,吸引了大量資金、技術和人才;法律上香港行普通法系,使投資者對於財產保護及投資便利方面有信心;在香港的人民一向是務實而勤奮。加上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,香港既沒有地震也沒有火山之類的巨型大災。這一切組成了超穩定系統下的元件,使香港這「福地」極盡繁榮富裕,金融、基建、醫療、教育等均為世界一線水平,使得公用股如中電、煤氣、港鐵極理想的生存及運營環境。就如很多人所說,無論經濟幾差都要用電、用煤氣/搭鐵,在「無得輸」下的高期望、高估值就比較合理。
可是事到如今,經過一系列社會事件,這個超穩定系統已經破壞,社會動盪分裂,高估值神話幻滅。在發展上,這些公用股都知道在港業務已沒有什麼重塑及發展空間,紛紛向外求發展。然而,他們的業務在港基本獨市,或受政府政策保障利潤,盈利能力理想。但「人離鄉賤」,在大陸/外國就不太理想。如煤氣在內地業務純利率就比香港業務低得多。中電澳洲項目受到政府控制價格,利潤大受影響下要商譽減值而發盈警(全球化逆流令較限制外國公司盈利能力,以保障本國企業)。觀乎特朗普推貿易戰,表標誌著全球化逆流不是一天半天的了。話說回頭,本港公用股正因香港市場細,本地業務已到樽頸,為分散風險而不得不「走出去」,但外地業務增長及盈利能力、穩定性又不算理想,陷入兩難之局。
當然,公用股還會增長,但在「內外交困」下不再明顯。故此,公用股將面臨增長減慢及估值下調風險,對股價或形成壓力。放細緻上,煤氣公司這類股票更需要有一定增長,因派紅股會不斷攤薄每股盈利,增速不能抵消攤薄效應,會影響估值及股價計算,更甚者短期內不再派發紅股及不維持派息水平。如是者對投資者衝擊巨大。本文在此無意推薦任何決定,公用股本質上絕對優質,但估值及股價水平目前仍相當高,有回調可能,以穩陣收息者必需了解及做好心理準備。
增長?純收息?你的買入初心為何?對「穩陣」收息及投資的標的有足夠認識嗎?有足夠信心繼續持有?